有钱人 究竟如何定义?-评估自己理财表现的算式
有钱人 ,到底是什么概念?
我问过身边很多人,“你们想过为什么要赚钱吗?”
“因为要变有钱啊!”
“因为有钱我们就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啊!”
“因为有钱我就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啊!”
还有一个最普遍的回答,“因为我想买东西不用看价钱就买。”
一个最经典的回答:“因为有钱我可以选择不做我不想做的事!”
和一个最中肯地回答:“肚子都填不饱的时候除了赚钱别跟我说别的!”
有钱人 炼成术的五个阶段
所以我把想要变有钱分成几个不同阶段:-
第一阶段:养家糊口,填饱肚子
第二阶段:有底气选择想做什么
第三阶段:有能力拒绝做不想做的事
第四阶段:随心所欲
第五阶段: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和影响力
一个人“有没有钱”,不一定看他们拥有什么来决定。
你可能会感兴趣:理财基础 – 从零开始建立财富管理系统
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,但是不比较又不知道自己表现如何?
在我接触的许多其实非常富有的人当中,就有许多真心觉得自己“没有钱”的富人。
为什么呢?
因为当我们要定义贫或富的时候,我们必须做“比较”才能找到其中相对穷或相对富的人。
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标准。
举个例子,小花一个收入RM5,000,她是有钱人吗?
如果你今天收入比小花少一半,你会下意识觉得她应该算是个有钱人。
但如果拿她跟一个月收入RM10,000的小明做比较呢?
我们就能从中定义谁贫谁富了吗?
社会一般衡量的标准,肯定是小明比小花“富有”的。殊不知小明上有老,下有小,一个月开销RM10,000一点都不剩;而小花单身,父母兄弟姐妹富裕不需要她资助,RM5,000完全“干捞”。
虽然我也认同在某种程度上,收入高的人变成“有钱人”的机会确实相对较高的,但最后是否富有,关键还在个人的生活及消费模式。
不久前录了一支视频,分享一个有趣少见的算式,可以用来评估我们的理财表现。
收入是累积财富的资本,每个人都有扭转财富状况的机会
当然,这也只是作者花了20年研究了4千多名实质的百万富翁后得出的一个个人结论,所以也不是没有漏洞的。
不过在提出问题前,我们先来探讨作者是如何得到这个算式的。
首先作者(和我都)认为,对大多数人而言,最好建立财富的资本来源就是我们每个月赚取的收入。
而从每个月的收入规定一部分或做储蓄或做投资用,累积下来的现金加资产价值(不包括继承的和别人送的资产)就可以衡量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理财表现。
这个算式里的第一部分,年纪乘以年收入是算出一个人至今大约已经得到过收入。
算式后面除以十的部分,是作者预设每个人至少应该已存下10%从开始工作就经手的所有收入。
由此可知,作者认为大家至少要存下10%的收入。
那为什么我说这个可以用来评估我们的理财表现呢?
因为简单来说,如果我们目前累积的资产价值不达算出来的数目的话(也就是不到10%我们经手过的收入),说明是时候该想办法增加储蓄、投资。
如果眼前面对的情况是收入常常拿到后就所剩无几,大概是时候发展一项副业增加自己的收入了!
虽不是一套完美的算式,但可以从中了解自己距离“有钱人”多远
那么有什么漏洞呢?
其实很多。
比如说如果你刚出社会工作,那么这个算式就不太适合你。
我建议你可以先算一算要达到财务自由状态所需要的数目,再从那里算出从现在开始每个月必须投资的金额,马上开始累积你的财富!
你可能感兴趣:善用 复利 的威力 轻松为自己的人生增值
或许这个时候大家也会想,“哎呀,我一直换工收入从头到尾不一样,也不能算啊?!”
要算到精准,这算式不见得太好用。
但拿来作为参考,它还是挺不错的。
记得,你的储蓄投资如果放在对的地方,存下的10%不会永远只是10%的哦!
欢迎留言跟我分享你认为是更好衡量理财表现的方法哦!